聯醫病理中區服務中心
中區委託代檢業務諮詢窗口: 聯絡人:陳定安 經理 :王美滿 專員 0919-012959 電子信箱 : pathobiopsys@yahoo.com.tw 聯絡收檢專線: 04-22628519 中區服務中心: 402台中市南區東興路一段25巷8號 全方位/品質佳/效率高/服務好 健保局特約代檢機構~4501020028 統編:99959329 中區聯醫病理服務中心

目前分類:疾病檢查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胃鏡術前準備及術後照護原則

-檢查前注意事項:

  • 需禁食8小時以上:
       檢查時間安排在上午者,前一日晚上12點以後禁食一切
       食物 ﹝包括藥類、香菸、開水等﹞。
       檢查時間安排在下午者,早餐7點後禁食。
  • 若有藥物過敏、使用抗凝血劑或血小板抑制劑、青光眼、攝護
    腺肥大、心臟病、心律不整、裝有人工瓣膜、人工血管、心律
    調節器、懷孕、特異體質、結核病、肝炎、愛滋病或其他傳染
    病者,請先向醫師報告。
  • 檢查前請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檢查目的、注意事項及可能之併發
    症,並填妥檢查同意書。
    體弱或年長者請由家屬陪同檢查。
  • 檢查者請穿寬鬆衣服,以便手臂打針。
  • 檢查前請取下眼鏡和活動假牙,女士塗口紅者,請先擦乾淨。

-檢查後注意事項:

  1.一般胃鏡檢查:

    • 為避免嗆到,檢查後一小時內禁止漱口、喝水或禁用食物,一小時後先喝少許的水,若沒有嗆到或其他不適,才可以開始進食。
    • 檢查時含於口中的局部麻醉劑﹝xylocaine﹞及口服消泡劑﹝simethicone﹞,少數人可能會有暫時不適﹝如頭暈、噁心等﹞。
      檢查前使用之注射藥物Butylscopolamine,少數人可能會有頭暈、噁心、口乾、視力模糊或心悸等暫時性之副作用。若症狀持續請向醫師報告。
    • 檢查後若有明顯腹痛、胸骨下痛、出血﹝如:吐血或解黑便、血便等﹞情形,請向醫師報告或回急診處處理。
      若有短暫一兩天的喉嚨不舒服時,大都會自然消退,但若仍持續喉嚨痛時,請聯絡醫師作適當處理。

  2.止血治療:

    • 使用胃鏡止血,包括:對潰瘍之血管出血、血管異常之出血施以注射治療或用熱探子、電燒、止血鉗等治療、及靜脈瘤出血之硬化或結紮治療後,為避免治療後再次出血,請先暫時禁食觀察,由醫師判斷若有需要時,給予必要的vital sign監測,經醫師研判出血確實停止後,才可以遵照醫囑指示開始依序進食流質、軟質食物。如食道靜脈瘤結紮治療後,開始進食後前三天為流質食物、而後一週內以軟質食物為主。
    • 檢查後若有明顯腹痛、持續出血﹝如:吐血或解黑便、血便等﹞、胸部疼痛、吞嚥困難、發燒、痰多呼吸急促等情形,請向醫師報告處理。

  3.息肉切除治療:

    •   使用胃鏡檢查發現息肉時,可以電燒套圈切除,治療後請遵照醫囑指示,兩小時後開始進食,而前三天先進食軟質低刺激性食物,建議可使用潰瘍藥物﹝如PPI﹞減少傷口出血。
    •  檢查後若有明顯腹痛、持續出血﹝如:吐血或解黑便、血便等﹞情形,請向醫師報告處理。

  4.擴張治療:

  • 使用胃鏡進行內視鏡擴張術後,治療後若無不適,請遵照醫囑指示,兩小時後開始進食,前三天依序進食流質、軟質食物為主。
  • 檢查前使用之注射藥物Meperidine可能會有頭暈、噁心、呼吸抑制等暫時性之副作用。若症狀持續請向醫師報告。
  • 檢查後若有明顯腹痛、持續出血、胸部疼痛、吞嚥困難、胃酸逆流、發燒、痰多呼吸急促等情形,請向醫師報告處理。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G﹞術前與術後之照護

-術前照護與注意事項

    • 充分與病人及家屬或照顧者說明PEG的實施情形及利弊。
    • 請醫師評估有無禁忌症,抽血檢查Platelet、PT/PTT。
    • 如病人無法配合,考慮照會麻醉科實施麻醉鏡檢。
    • 填寫同意書。
    • 加強口腔衛生,術前和手術當天刷牙,並以優碘開水
      洗淨口腔。
    • 術前空腹6小時以上,並給予靜脈輸液營養。
    • 術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一劑,如已常規使用治療性抗生素
      者則不必再用。
    • 以推床將病人送至胃鏡室。

-術後照護與注意事項

    • 術後24小時不實施灌食,將造廔管接引流袋持續引流。
    • 如果病人意識不清或無法配合而有可能拔除造廔管,要考
      慮暫時約束、使用手套、束腹等。
    • 術後24小時後請醫師評估腹部狀況後開始實施灌食。
      使用餵食袋灌食﹝以灌食幫浦為佳﹞,由25ml/hr於2-3天逐
      漸增加至75或100 ml/hr。然後可以開始用灌食空針之較
      大量灌食,建議由單次100 ml逐漸增加。
    • 灌食後如病人出現明顯不適,可以暫停並請醫師診視。
    • 造廔口疼痛會持續數天,可以給予適當之止痛藥物。
      造廔口疼痛若是超過三天或是嚴重度比術後一、二天增加
      時,需注意有無併發症。
    • 術後當天造廔傷口少量出血並不少見,可以增加換藥次數
      ,如出血量較大,可以用小棉棒沾bosmin溶液壓迫傷口止
      血。
    • 術後7天內每天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周圍1-2次,再以優
      碘消毒,並以無菌T型紗布固定於外固定鈕上方。
    • 傷口出現少量分泌物為常見,可增加換藥次數,若是滲量
      較多並有臭味且傷口有紅腫,經判斷有傷口感染者,可給
      予局部或是靜注抗生素處理。
    • 傷口癒合後:每天以清水擦拭胃造廔口,並保持乾燥。
    • 術後傷口癒合前,病人以擦澡為原則。傷口癒合後,約術
      後2-4週,則可以沖澡,盆浴則不適合。
    • 經一段時間使用後,造廔口周圍可能長出紅色的肉牙組織
      ,也可能造成微量出血。此時要檢視造廔管固定是否適當
      ,造廔管固定於腹部上的位置宜變換不同方向。若是仍相
      當嚴重,請就醫檢視及處理。
    • 在經一段時間後,如果造廔口周圍有明顯紅腫,外漏情況
      突然增加,傷口又再疼痛起來,請就醫檢視及處理。

-灌食注意事項

  • 連續灌食時:
    • 維持床頭抬高姿勢至少30度。
    • 若反抽量大於所設定量之二倍,宜暫停餵食兩小時,再反抽,若量仍多,請通知醫師。
    • 每8小時反抽檢查胃殘餘量,且以30-50cc開水沖洗管子一次。
    • 灌藥前及後,均以30-50cc開水沖洗管子。
  • 單次大量灌食時:
    • 每次灌食前回抽,若回抽量≧100ml暫緩灌食1-2小時,視回抽量再灌。
    • 灌食中及灌食後一小時,床頭抬高至少30度。
    • 餵食量依病人消化情形漸增或漸減,約Q2~3h灌食一次。
    • 灌食後以30到50cc開水沖淨管子。
    • 藥丸及膠囊藥物需磨碎,並溶於水後,避免容易阻塞管子 的藥物,如以下Theolan、Adalat OROS、Trental 400、 Questran、Slow K、Normacol……等。
    • 灌食中注意胃造廔口是否有配方外漏,若有外漏情況明顯 則需減少餵食量,或是將病人之床頭抬高。如經處理後外漏情況仍然嚴重,建議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 若有發現病人呼吸過速、呼吸困難、腹脹、發燒等不適請告知醫師。

-餵食管注意事項

 

    • 紀錄原外固定鈕之刻度,每天檢視有無變動。
    • 每天定時以溫水沖洗管腔,以免內容物造成阻塞。
      萬一阻塞時,請就醫檢視及處理,可能需要更換新管。
    • 餵食管經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有變形甚至破損的情形
      此時就需要更換新管,一般平均約一年需更換一次,請至
      專科醫師門診安排。
    • 餵食管的接頭經使用一段時間後亦有可能破損,此時可連
      絡廠商購買餵食管的接頭來更換。
         ﹝台灣曲克公司—TEL:0800022280﹞
    • 如意外拔除餵食管,請儘速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以更換新管
      。若無法馬上安排更換,請就近於醫療院所從造廔口放置
      一般導尿管至胃中﹝最好在6小時內﹞,暫時不要從此管
      灌食,儘速聯繫專科醫師以更換新管。
    • 如已經恢復經口進食能力而考慮拔除餵食管,請先和專科
      醫師討論後安排拔除。一般需先請復健科醫師評估吞嚥能
      力後,安排住院拔除。
    • 若是病人往生後需要移除餵食管,可以用力從外面將餵食
      管拔除,然後將廔口縫合。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診斷及治療性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 ﹝ERCP﹞ 術前術後準備

診斷性ERCP

是利用十二指腸鏡將一支細導管插入膽管或胰管,然後注射顯影劑以觀察膽管或胰管的構造。

治療性ERCP

則是利用十二指腸鏡放入一些治療用的小器械,以處理膽管或胰管內的病變。包括放入引流管及支架、碎石與取石、狹窄擴張術等。這些治療措施是在完成膽管造影術後才可施行。大部份的治療措施須要經過內視鏡以電刀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或者使用氣球乳頭撐開術,才可以實施。

-逆行性膽胰管鏡檢查前之護理:

  • 由醫師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流程,填妥同意書;並告知

診斷性ERCP併發症,包括:

 (1) 對藥物或顯影劑之不良反應 < 0.2%
 (2) 出血 0.76-2 %
 (3) 膽管炎 1 %
 (4) 胰臟炎 5-18 %
 (5) 穿孔 0.3-0.6 %
 (6) 吸入性肺炎及心肺系統併發症 < 1%。

治療性ERCP併發症,包括:

 (1) 對藥物或顯影劑之不良反應 < 0.2%
 (2) 出血 2-9 %
 (3) 膽管炎 0.5-1.3 %
 (4) 胰臟炎 5-18 %
 (5) 穿孔 1%
 (6) 吸入性肺炎及心肺系統併發症 < 1%

支架放置術併發症:

 (1) 膽囊炎 1-14 %
 (2) 膽管炎 7-27 %
 (3) 阻塞 1-2 %
 (4) 穿孔 1-2 %
 (5) 胰臟炎 5-18 %

其餘罕見之併發症有取石器嵌塞、導線脫落、
   肝膿瘍、囊腫感染等。

  • 送病人至檢查室前注意事項:
    • 病房須替病患換上無金屬釦子的衣物如手術衣;女性應除去胸罩;並替病人放置留置針。
    • 病歷上應具凝血時間(PT、PTT)、血小板之檢查數據
    • 移除假牙和身上所有金屬性物質,並且詢問身上有無裝置心律調節器。
  • 若病人要接受無痛鏡檢,請病人或者家屬在檢查前一天去接受麻醉諮詢,若病人或者家屬接受麻醉風險,請病人或者家屬填麻醉同意書及自費同意書,約四千元。
  • 檢查前一天午夜開始禁食。
  • 檢查當天,一定要有家屬在旁,以便檢查當中有任何問題,可隨時跟家屬溝通。

-逆行性膽胰管鏡檢查後之護理:

  • 檢查完後,空腹至隔天,期間觀察病人腹痛及生命跡象,有接受無痛鏡檢的病人,從恢復室回來後,要觀察病人意識恢復的情形,若病人有腹脹、腹痛、解黑便、發燒或者意識不清,要立即通知醫師前往處理。若病人空腹至隔天後無腹痛、解黑便或其他不舒服情形,即可開始喝水,然後進食流質或者軟食。
  • 有留置經鼻膽道引流管(ENBD)的病人,管子體外部份固定在耳後並接上腎臟造口引流袋,注意不要讓病人自己拔除管子,並且每天統計流出的量 (正常人每天分泌的膽汁量約500-600 ml),若量減少,可能有阻塞的情形,此時可用Normal Saline irrigation至通暢為止,若無法改善,請通知主治醫師處理。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鼻胃鏡幾乎與日本烏龍麵麵條一樣細,檢查不難過。
以下為經鼻無痛胃鏡的特點:


不會有噁心及嘔吐等咽頭反射動作、降低喉嚨受傷及設備損傷的風險。
檢查中可以自由談話、醫護及受檢者都可安心檢查治療。
鼻腔用很少的表面麻醉劑、檢查後可以進食。
不使用鎮靜劑、沒有因麻醉所衍生的風險。
身體及精神負擔較小、可以迅速回到工作崗位
更溫柔的檢查方式、可吸引更多的受檢者


在發現病變的能力方面,細徑的經鼻胃鏡絲毫不比普通胃鏡遜色。設計經鼻胃鏡檢查法。並自2002年2月開始在日常診療中使用此種經鼻胃鏡的日本出雲中央醫院(島根縣出雲市)的宮脇哲丸院長表示,在此之前進行的2446例經鼻胃鏡檢查中,共發現早期癌症14例、中期癌症9例。同樣進行的2446例經口胃鏡檢查中,共發現早期癌症11例、中期癌症8例,檢出率一點也不差。


在普通經口胃鏡檢查中,當胃鏡接觸到喉嚨深處的舌根時,
大多都會出現咽頭反射而感到噁心嘔吐。咽頭反射是一種防止吞嚥異物的生理反應,將牙刷放到嘴裏刷牙時也會不由自主地出現“乾嘔”,這就是因為咽頭反射引起的。

對此,在經鼻胃鏡檢查中,胃鏡管不接觸舌根就可到達食道和胃,患者幾乎在檢查中感覺不到噁心。由於鼻腔內塗了麻藥,也幾乎沒有任何疼痛。另外,由於受檢者可以在檢查的同時與醫生進行對話,並看著螢幕向醫師發問,進而達到安心受檢的目的。

經鼻胃鏡檢查是在細徑內視鏡上市以後開始推廣普及的。目前一般使用的普通胃鏡管徑約0.9至1公分,很難用於經鼻胃鏡檢查。在富士能公司於2002年2月上市直徑0.59公分的細徑胃鏡[可以跟一般普通胃鏡相同向4個方向彎曲]後
,經鼻胃鏡檢查就變得容易多了。目前在日本有越來越多的醫師開始使用這種對病人更溫柔的檢查方法。
解除胃鏡檢查的痛苦、增加願意受檢者
減輕患者接受檢查時痛苦的“經鼻胃鏡檢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種檢查不是從口腔、而是將胃鏡從鼻腔插入消化道。並已經在消化系內視鏡等相關醫學會上發表,正逐步在部分內科臨床領域普及。接受檢查的患者對此種檢查方法給予了很高評價。
                                              感謝威茂公司提供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內視鏡診斷與治療早期消化道腫瘤

腸胃肝膽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陳銘仁

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連續年蟬連榜首,其中大腸癌及胃癌分居第一及第四名,食道癌佔癌症死亡率的第九位。消化道癌症儼然已是影響國人健康最主要的癌症。要能有較好之預後,貴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消化系腫瘤

所謂早期癌症,是指癌症仍侷限於原有器官,尚未有遠端器官擴散,若此時能被發現,將癌細胞徹底切除乾淨,癌細胞將無法有再發之機會。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早期消化道腫瘤侵犯遵循一項規則、那就是只要腫瘤侷限於黏膜肌肉層以上時,就鮮少有淋巴結的轉移。

因此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作局部的腫瘤切除即可根除腫瘤。如能利用內視鏡在不產生開刀傷口的狀態下完成腫瘤的完整切除,創造最小的組織傷害、保存最多的器官功能、特別對年齡大、合併有嚴重之心肺問題或其他嚴重之內科疾病者,提供了另一種相當可靠的治療方法。

晚期消化道腫瘤的診斷並不困難,但大部份已有相當明顯的症狀,長期存活較早期患者明顯的差。早期消化道腫瘤的診斷卻是不容易。原因之一是消化道腫瘤的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因此病患不會主動就醫。只有少數在作例行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即便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還是有一部分的早期癌看不出來。隨著近年來內視鏡檢查技術的蓬勃發展,使用色素內視鏡(chromoendoscopy)或窄頻內視鏡(narrow band image)配合放大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觀察黏膜正常組織與異常組織的分界線及微血管的分布規則性能大幅提高診斷率。

近年來內視鏡術快速地發展,能精準地發現早期的食道癌、胃癌及大腸直癌病灶而給予進一步治療。已成為消化系專科醫師最重要之武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黏膜下層剝離術,為病患及醫師提供了另一項根治消化道腫瘤的選擇方式。在日本早已用此種方式治療大部份早期腸胃道腫瘤的病人,但在台灣仍只有少數腸胃科醫師有能力施行此項手術。於是我在科內長官的鼓勵之下前往日本國家癌症中心進修。

國家癌症中心直屬日本厚生勞動省,醫院規模有600病床,位於聞名遐邇東京築地漁市場附近。近十餘年進展的擴大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ESD)以及窄頻影像(NBI)等三個改變內視鏡診斷與治療的劃時代技術, 都是日本國立癌病中心醫師所研發出來的,因此該院可謂是走在世界消化系內視鏡治療技術的先端醫院之一,這也是個人前往這裡進修最主要理由。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之適應症

早期腸胃道(包含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癌症或癌前病變(包含黏膜異生、腺瘤),經證實為局限於黏膜層或是只有淺層之黏膜下層侵犯,同時沒有局部淋巴結或遠端轉移之可能者,乃為適應症。當癌症合併有潰瘍之病灶、病理分化程度不良、凝血功能障礙而無法矯正、解剖位置不當等,均不建議施行,因為具有高併發症及復發之機率。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之步驟

病人準備與胃鏡檢查一般、因為施行時間較長約略一至二小時,建議給予病患麻醉。切除的方法大致分為幾個步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之併發症與何處理

雖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相對安全但仍有出血及穿孔兩大併發症。術後建議使用制酸劑及黏膜保護劑預防出血。出血分為術中出血及術後延後出血。所以術後仍須觀察三天。若有出血情形,可進行內視鏡止血術。若有穿孔的情形,輕則以內視鏡血管夾釘合。若有感染情形及持續之症狀,應立即外科手術處理。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肝穿刺切片檢查

肝膽胰內科 陳信成 副教授(94年3月)

肝穿刺切片檢查也稱「肝生檢」就是從肝臟取得一小塊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以便對肝臟疾病做進一步的評估及了解。最常在急慢性肝炎施行,亦在肝腫瘤及先天性疾病施行。在肝腫瘤進行肝穿刺切片或肝生檢較易了解,至於既然已經知道肝炎甚至可能已知是B型或C型,為何還要進行肝穿刺切片檢查呢?

這是因為不論是慢性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患者,其肝臟之病理變化和臨床之症狀或GOT、GPT之上升並不一定相關。有些病人其GOT、GPT完全正常但切片結果卻發現已經有肝硬化及纖維化的現象,但有些雖然肝功能不正常,但切片結果卻只有輕微發炎。此外切片結果亦是判斷病人的預後及是否須要積極治療之根據。例如在B型肝炎,如果切片結果已經有肝硬化,則治療上比較不建議使用干擾素,因為病人較有肝衰竭之可能性。所以在進行治療之前,很多醫師會建議先施行肝穿刺生檢,以便完整的評估做為治療計畫的參考。

一般肝穿刺切片檢查為經皮直接穿刺肝臟,在超音波定位,找出避過膽囊及大血管等之適當的位置及路徑。在皮下局部麻醉後切開皮膚,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取得一小段肝組織。通常這塊組織大約2~3公分長,寬約1-2mm,大約只佔肝臟重量的五萬分之一。切片完最需小心為局部出血,一般不會有明顯出血,但為求最大之安全,會要求病人立刻右側躺6-8小時,利用壓迫的原理來防止出血。而在這段期間內,醫護人員也都會小心觀察病人之生命跡象以排除任何併發症之產生。

因此部分病人不適合做肝穿刺切片檢查,如出血傾向:延長大於3秒,血小板數目小於5萬、凝血機能(BT) 異常、無法找到適當之穿刺位置、無適當血型之血液可供輸血、疑有細菌性膽管炎、肝內膽道擴張、大量腹水等。又如病人無法合作時當然不適合施行肝穿刺切片檢查。有些是可再矯正缺失後再施行,如出血傾向在給予新鮮冷凍血漿或血小板就可以修正時,那也是可以考慮施行。此外亦可考慮以經頸靜脈穿刺生檢(Transjugulr biopsy),利用腹腔鏡(Laparoscopic biopsy)進行等以避開上述問題,因此必須針對個案仔細評估。

在施行肝生檢後,病人往往會覺得輕微的疼痛,而且會慢慢消失;如果有激烈的疼痛,但就要小心評估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產生。根據大規模的調查顯示其可能的死亡率只有萬分之一,可說是相當罕見。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大約百分之六十在前2個小時,百分之九十六在做完24小時就發生。因此若有併發症產生,大部份在觀察期間就可以被發現。常見的併發症有出血,肝內血腫(Intrahepatic hematoma)膽汁性腹膜炎、膽靜脈瘤管…等。但大部分適當的處理就可以康復。因此雖然肝切片檢查有少許之危險性存在,但因其在診斷及治療上之價值,所以有需要時仍建議患者接受此項檢,以便對疾病有完整的評估及安排適當的醫療計劃。

】【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