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質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
角化棘皮瘤是一種可以自癒的皮膚腫瘤,臨床及病理上均類似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有報告顯示,白種人角化棘皮瘤(KA)患者中1/3可能同時發生SCC,而在淺黑膚色和日本人中則較罕見。診斷要點為皮損為堅實圓頂形結節,邊緣體面斜,表面光滑,皮色或淡紅色,中央有角栓,除去栓後則成炎山口狀。病灶通常在數周內增到1-2釐米或更大,一般半年內自行消退,會遺留疤痕。臨床上根據表現的不同可以分為3型:(1)單發性、(2)多發性和(3)發疹性。單發性多發生于中老年男性,尤以50~70歲多見。多發性則多發于青年和成年早期,部分有家族史,自癒傾向隨病期的延長而減少。部分多發性角化棘皮瘤(KA)發生在免疫抑制患者(如腎移植者),有人認為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導致角化棘皮瘤的發生,而且可使其轉化成SCC。發疹性罕見,病灶數目可成千上萬,分佈廣泛。角化棘皮瘤(KA)大多發生在面部和頸部,病灶典型特徵為表皮內陷成火山口樣,中央充滿角質,最後角栓脫落,留下萎縮性瘢痕,一般6個月內可以緩慢消退,最長可達1年。SCC好發於曝光部位,表現為浸潤性斑塊,質硬,呈菜花狀增生或疣狀損害,表面可形成潰瘍。近年來對KA和SCC是兩個獨立的疾病,或是同一個疾病、不同階段的觀點不一。有文獻支持KA 與SCC之間可以轉化的觀點。理論上兩者臨床和組織病理學各具特點,但在臨床實際中有時仍難以鑒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