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醫病理中區服務中心
中區委託代檢業務諮詢窗口: 聯絡人:陳定安 經理 :王美滿 專員 0919-012959 電子信箱 : pathobiopsys@yahoo.com.tw 聯絡收檢專線: 04-22628519 中區服務中心: 402台中市南區東興路一段25巷8號 全方位/品質佳/效率高/服務好 健保局特約代檢機構~4501020028 統編:99959329 中區聯醫病理服務中心

目前分類:子宮頸癌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子宮頸癌治療的新進展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 屠乃方主任、蔡曉文醫師

2014 四月 22

子宮頸癌,這個大家聽到都害怕的癌症,近幾年來,在台灣政府及醫護人員的努力下,已從發生率高居第一,下滑到了第七名,是少數發生率呈現下降趨勢的癌症。這個成果是值得驕傲的,因為這代表著台灣醫療的進步,防治工作的成功。能有這樣的成績,歸功於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未來,持續推動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是降低子宮頸癌的重點工作之一。

子宮頸癌的治療,取決於子宮頸癌的期別。如果為早期的子宮頸癌,只要病人的年齡、體力、身體狀況是可以接受手術的,會考慮以手術為主要的治療方式。開刀可以適當的保存功能仍正常的器官,像是卵巢、正常的陰道,而且經由手術所摘除的骨盆腔淋巴結,可以提供醫師判斷手術之後需不需要加做輔助治療的參考。治療子宮頸癌的手術是根除性子宮全切除,技術難度非常高,困難、且手術時間很長的一項艱難手術。這對於執行手術的醫師來說,是一項技術、體力和耐力的考驗。所幸,在婦癌醫學會的領導下,婦癌醫師們不停的再教育及切磋、精進手術技巧,目前國內婦癌醫師的手術水準和國外歐美國家是不相上下的,併發症也低得相當,未來一定可以提供台灣婦女很好的治療。至於,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系統,雖然才在開始的起步階段,但是,它融合高科技電腦與靈活的機器手臂,使得外科手術達到前所未有的創新與突破。不僅幫助外科醫師克服體力與腦力的極限,且大幅提昇手術品質。目前已使用於婦科、泌尿科、各種不同手術。未來,逹文西機器手臂所提供的3D立體視野、高解析度的影像,及靈活的手腕手術器械,我相信一定可以運用在子宮根除性手術上。

對於復發性或是晚期、轉移的子宮頸癌,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不管是在新藥的開發或是治療模式上,一直都沒有很好的進展。直到2013年在美國的癌症年會上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發表的最新消息,才讓我們對於治療復發的子宮頸癌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他們發現,標靶治療藥物Bevacizumab (Avastin○R)加上化學治療,在第三期的臨床試驗中,可以有效的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時間。這個重大的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於晚期子宮頸癌治療的臨床處置。

Bevacizumab的介入治療,比單獨只使用化學藥物治療的病人增加了病人存活時間將近四個月,治療的反應率也比較高(48%比上36%)。另外,無疾病惡化存活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8.2個月比上5.9個月)。這個結果是非常令人雀躍的,因為這是第一個標靶藥物對於子宮頸癌表現出具有改善整體存活時間的重要研究。過去許多癌症像是大腸癌、肺癌、乳癌,使用Bevacizumab都只能延長無疾病惡化的存活時間而已。而在子宮頸癌,Bevacizumab不但可以延長晚期子宮頸癌病患的壽命,還改善了化學治療的有效反應率,也增加了無疾病的惡化存活時間。在未來,持續的研發和試驗,一定可以幫助更多的病患。

近幾年來,子宮頸癌的治療,不論在手術、化學藥物及標靶藥物的開發,都有蓬勃的發展。未來,相信科學的進步,可以帶領我們戰勝子宮頸癌。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癌手術的新進展〈達文西手臂或腹腔鏡?〉

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 林浩主任

2014 四月 22

根據國健署公佈最新癌症年報的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以子宮內膜癌最高,子宮頸癌居次,卵巢癌第三,其中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的治療是以手術切除為主;婦科手術方法,又可分為傳統剖腹、腹腔鏡及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後兩者屬於微創手術。由於卵巢癌不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大多已腹腔內轉移,必須以傳統剖腹手術才能有效清除病灶,而子宮內膜癌容易有早期出血症狀,發現時往往尚侷限在子宮內,所以最適合使用微創手術。傳統的婦科癌症手術要在病患腹部劃一道二十多公分的垂直傷口,手術中出血量可能高達數百甚至上千西西,病人在術後往往需要兩三個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而微創手術利用腹腔鏡將手術視野放大,再加上精密的止血工具可達到減少出血的效果,其餘優點還包括:手術傷口小 (4-5個0.5至1公分小切口)、術後恢復較快、減輕傷口疼痛及減少術後沾黏機率等等。

腹腔鏡手術在子宮內膜癌治療的成效
腹腔鏡手術用在子宮內膜癌的研究最多,過去較有爭議的議題是腹腔鏡是否會增加癌細胞的擴散與種植,有文獻報告腹腔鏡術中使用子宮托會增加腹腔腫瘤細胞陽性率,另外,子宮若太大容易在腹腔鏡手術中受到過度擠壓而導致腫瘤擴散,因此,目前婦癌專家認為術前超音波檢查子宮橫徑超過8公分和內診檢查子宮超過10週懷孕大小,則不應行腹腔鏡手術。在腹腔鏡手術進行之初也建議先阻斷雙側輸卵管(電燒)後再放置子宮托可減少腫瘤轉移的風險。美國與澳洲也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第一期)比較傳統剖腹和腹腔鏡手術施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兩種手術方式摘取的淋巴結數目相當,雖然腹腔鏡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但術中出血量明顯低於開腹手術,術後併發症也少於開腹組,因此縮短了住院天數,而經過長期的追蹤發現〝無疾病存活〞及〝總存活〞方面,這兩種的手術方式並無差異。這些大型的臨床試驗結果確定了腹腔鏡手術在治療子宮內膜癌的重要性,只要技術純熟及慎選適當個案,足可成為臨床治療選項。如果在腹腔鏡之下有明顯的子宮外病灶或淋巴結轉移,則應改成剖腹手術,以便完整的清除病灶。

腹腔鏡手術在子宮頸癌治療的成效
由於子宮頸抹片的普及和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的推廣,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已逐年降低,再加上放射線治療的優異成效,需要以手術治療的個案已不多。初期子宮頸癌的治療方式之一是根除性子宮切除術,手術包括切除全子宮、子宮頸旁組織、陰道上方及鄰近之骨盆淋巴腺,因為切除範圍廣泛且包含深層組織,擴及血管及神經,故術後可能的併發症也較多,一般都以傳統開腹方式進行。文獻建議小於兩公分侷限於子宮頸的腫瘤較適合腹腔鏡根除性子宮切除,優點是出血量較少,恢復快,較短的住院天數,而缺點是手術時間長,切除範圍不夠廣泛,造成較高比例的病患需要追加術後輔助性治療。由於目前仍缺乏長期的病患存活追蹤資料,因此腹腔鏡根除性子宮切除的治療效果是否與傳統手術相當,仍有待時間來證明。

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的優勢
腹腔鏡婦癌手術因為手術操作空間狹小,而且器械靈活度不如人體手部關節等缺點,所以手術較耗時,醫師的養成時間也很長,而達文西機器手臂的介入,讓腹腔鏡手術如虎添翼,其主要具備了三度空間的手術清晰視野,而且機器手臂的靈活度直追正常人手,動作非常靈活,可於小空間內執行較細膩動作,許多原本因腫瘤太大或沾粘嚴重等因素,不適合腹腔鏡手術的病人也可藉由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完成。主刀醫師坐在操作台前,而非站在手術台旁,透過鏡頭看見三度空間立體影像,使用手腳操作主控制器,給機械手臂指令即可進行手術,穩定度及精確度非常高,原本令人精疲力竭的長時間手術,也變得輕鬆許多。

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在子宮內膜癌治療的成效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是新的醫療技術,近年來也有多項臨床試驗探討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成效,在眾多的研究報告可發現一個共通性就是手術時間明顯比腹腔鏡手術短,術中及術後的併發症與腹腔鏡手術差別不多,住院天數也相近,這說明了達文西機械手臂克服腹腔鏡手術耗時的缺點而同時保住腹腔鏡手術的所有優點。因為是新的醫療技術,所以目前尚缺乏大型長期的病患存活追蹤資料,不過達文西機械手臂是腹腔鏡手術的一種,一般預測它的治療效果應與腹腔鏡手術一樣。這些結果雖令人相當振奮,然而研究報告也點出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龐大醫療費用支出;一台達文西機械手臂在台灣要價上億元,每次手術需自付15至20萬元醫療費用,能否普及仍有待觀察。

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在子宮頸癌治療的成效
傳統手術治療子宮頸癌需切除周圍組織,造成附近神經的傷害,可能會出現解尿困難、便秘等併發症,現在可以採取腹腔鏡手術進行保留神經方式的子宮根除手術,但因手術技巧較為細膩,必須以無比的耐心,經由內視鏡將術野放大後慢慢切除病灶,同時又須完整保留神經,使得醫師的體能挑戰相對增加,而有了達文西機械手臂,保留神經方式的子宮根除手術變得輕鬆許多,藉由3D的立體呈像,手術視野更為寬廣,執刀醫師可將病灶及周邊的神經看得清清楚楚,沒有死角,再加上精緻靈活的機械手腕進行手術,其精準度與靈活度,大幅超越傳統開腹及腹腔鏡手術,近年的文獻報告也證實這些優點,惟仍缺大型長期追蹤的臨床試驗結果。

婦癌手術未來進展
醫學技術日益精進,婦癌手術由過去的傳統剖腹進展到目前的腹腔鏡微創手術,而腹腔鏡微創手術又以傳統的4-5個小切口進步到3孔甚至於單孔。微創手術的未來當然就是希望在腹部不要留下任何的傷口,但這要如何達成呢?目前有所謂的自然孔洞手術,就是使用內視鏡由陰道或其他的孔洞如口鼻等進入腹腔,然後伸出器械進行子宮或卵巢腫瘤切除手術,較為簡單的良性婦科疾病已能用此方式處理,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醫療器械及技術,讓較複雜的婦癌手術也能夠進入無創境界,大幅降低患者對手術疼痛的恐懼感,術後不會留下疤痕,更加提升術後品質。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宮頸癌放射治療新進展

台北榮民總醫院 腫瘤醫學部 放射治療科 劉裕明主任

2014 四月 2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子宮頸癌是全球婦女第二常見的癌症,全年大約有38萬個新病例,發生率較高的地區包括中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島等地。台灣在全球各國比較起來大約是在二十幾位左右,也算是比較高的地區。子宮頸癌每年全世界約有 495,000 例新病患,其中造成 273,000 病患死亡。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民國99年,子宮頸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85%,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72%。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7位;死亡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6位。民國99年初次診斷為子宮頸惡性腫瘤者共計1,680人,占女性生殖器官個案數的34.84%;當年死因為子宮頸惡性腫瘤者共計704人,平均年齡約在55.7歲。

子宮頸癌的治療
大抵上來說早期性子宮頸癌算是一種治癒率很高的疾病,子宮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第零及一期病人以手術治療為主,治療副作用很少,治癒率也很高。原則上期別在第二期A以前都可以藉由手術來清除腫瘤包括切除子宮及廓清骨盆腔的淋巴結。手術後婦癌醫師會根據手術發現及病理報告來決定是否追加放射治療或是同步放療化療;若到了晚期(第二期B、第三期、第四期上)之患者,則以同時使用化學藥物及放射線之同步放療或化學藥物療法為主。到了第四期末有遠端轉移及再發之子宮頸癌,則治療方式視個別情況而定,包括:腫瘤縮減或切除手術、放射線及化學療法。子宮根除術與放射線治療在效果方面是差不多的,但局部晚期的癌症,在治療後則容易復發,死亡率也較高,不易治療。

過去二十年來對於早期子宮頸癌治療方法上一直有所爭執,到底是手術切除好還是放射治療為佳,各方專家皆有所執,尤其是對於早期子宮頸癌第一期B期及第二期 A期的治療爭議最大。以實證醫學而言,熟練的外科手術切除與精確的放射治療,二者在局部控制率、療效及五年存活率上,效果相當。目前盛行的腹腔鏡子宮根除手術由於傷口小、恢復快,故最近亦被採用做早期子宮頸癌根除手術治療,唯因需高層次技術,其預後和併發症,仍需更多研究方能瞭解。而因其為新的治療技術,腫瘤治療失敗與復發的模式(如位置與範圍)都與傳統開刀不同;術後放射線治療該如何安排也是新的課題。最重要的是如果病人能在婦癌腫瘤專科醫師(外科、放射腫瘤、病理、影像、核醫等)共同的檢視下決定期別,並依身體狀況及腫瘤特性,經討論後,在以病人利益為最高優先考慮下,所採行的任何一種治療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

放射線治療的原理
放射線治療是癌症的三種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大約有60%的病人在治療過程裡需要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應用在癌症的治療已有100餘年的歷史。由於儀器設備的進步以及對癌症生物學的瞭解﹐現代的放射線治療已可使病人接受最大的療效﹐而又可避免對正常組織的傷害。放射線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束殺死癌細胞﹐與手術一樣是屬於局部療法。放射線治療殺死癌細胞的原理是利用癌症細胞與正常細胞對輻射線敏感度之不同,以輻射能破壞細胞內DNA的雙鏈構造使癌細胞因此無法生存或分裂而造成死亡。這種傷害在細胞生命週期的任一時期皆能發生﹐因此放射線治療的療效可能會延遲到細胞分裂或生長時才產生作用。

放射線治療的應用一般分根除性治療(Radical)與緩和性治療(Palliative)兩種,前者以控制癌病,延長生命為主,後者則以減輕症狀,提升生活品質為主。而根除性治療又依有無手術治療分主要放射治療(Definitive)與輔助放射治療(Adjuvant)。主要放射治療顧名思義,是以放射治療為主要的治療;輔助放射治療若於手術前執行(Pre-operative)其目的為使較大且不易切除之腫瘤縮小,以利手術切除之進行,若於手術後執行(Post-operative)則其目的為清除手術後可能殘餘之癌細胞,防止癌病復發。

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適應症
子宮頸癌病人的放射線治療,依不同的癌病期別與其他治療的搭配而有不同的設計。

對於第二期B期(含)以上的病灶,由於癌症侵犯範圍廣,手術治療不能將惡性腫瘤完全切除,原則上施予放射線治療。此外病人因年齡太高不適於手術也會採取放射線治療為主要治療。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主要以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和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的範團以骨盆腔為主,部分情形會依病情需要加上預防性主動脈旁淋巴區或鼠蹊淋巴區照射。

子宮頸癌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後,若病理檢查結果發現已有淋巴結的轉移,或子宮頸旁軟組織有癌細胞侵犯,或切除邊緣不乾淨時,需要再做手術後輔助性放射線治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以加強手術切除的效果。根除性手術切除術可提供徹底的骨盆和腹部評估,包括是否有深部子宮頸組織侵犯、較大腫瘤與存在淋巴血管內癌細胞等中度危險因子或陰道殘端侵犯、子宮旁組織侵犯與淋巴腺轉移等高度危險因子。前者需考慮接受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後者則需考慮施與輔助性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放射治療包括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及陰道內近接放射線治療。而近年美國國家癌症中心多項研究都證實將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合併使用時,可以更加改善子宮頸癌的局部控制率與存活率。

對於有遠端轉移的晚期子宮頸癌則以化學治療為主,放射線治療則只用於腫瘤大量出血、骨骼轉移伴隨的疼痛、腦轉移等症狀之緩和改善。

子宮頸癌放射治療的方法
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主要為體外照射及體腔內照射兩種,體外照射是使用直線加速器產生的高輻射能量放射線,從體外進行照射,範圍包括:子宮、部份陰道、膀胱、直腸及骨盆腔淋巴結等。其優點是可依病情不同設計不同的照野,依腫瘤的形狀不同設計不同輻射能源分佈。由於輻射能是能由體外穿入體內至腫瘤,輻射能所經過的器官都會受到影響,造成副作用為其缺點。近接放射線治療則是利用特殊細長之中空器置入子宮腔內及陰道上部,於管腔內放入具放射活性之射源,直接照射腫瘤。其優點是劑量較淺且貼近腫瘤,周遭器官受輻射劑量較少,副作用少。缺點是因劑量淺,對於較深的腫瘤效果不好。一般是先使用體外照射照射 45-50.4格雷(Gy)之輻射劑量(每日一次,一週連續五天,約需5至6週)至骨盆腔以縮小腫瘤並清除可能的微小(microscopic)癌細胞,接著再使用體腔內照射,直接照射腫瘤,一週二次約2至3週,整個放射療程約需7至8週完成。

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
放射線治療屬於局部區域的治療,照射範圍一般只限於骨盆腔,以高輻射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時,也會照射到一些骨盆腔附近的正常器官,比如:腹部皮膚、肌肉、膀胱、直腸或是小腸等組織,造成一些副作用。放射線治療受傷組織的完全修復需待治療完全結束後才開始。副作用的照護方面,一般以症狀處理為原則。


急性副作用方面,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範圍大多包含腸道的骨盆腔,所以療程中的副作用也以腸道反應的腹絞痛、腹瀉、噁心為主,多在療程的三至四週起出現,持續至療程結束後一至二週緩解。此外若照射範圍涉及會陰部位,則可能有肛門或會陰部皮膚發紅及癢痛的情形,約在三至四週出現,會持續到治療後一至二週才緩解。有些病人會在每次體內近接治療後,出現短暫的頻尿及解尿疼痛等症狀。所有短期副作用多會在療程結束後逐漸復原消失。就腹瀉、腹痛等副作用之照護一般建議食用清淡、低渣之 飲食。症狀嚴重時可請醫師開立處方服用。並多喝水及注意肛門口護理,可於如廁後溫水坐浴。而對膀胱炎副作用所造成之頻尿、小便疼痛等現象,可請醫師開立處方服用並多喝水。若照射部位包括陰道,可能會引起陰道黏膜分泌減少、乾燥、搔癢等不適。且因易造成陰道黏膜發炎,建議不要有性行為,以免過度刺激而造成疼痛或感染。待療程結束後約莫二個月,發炎退後即可恢復性生活。若照野包含陰道下半部靠近外陰部位,可能造成外陰及鼠蹊部之皮膚發炎,導致皮膚發紅、搔癢、皺皮及疼痛等症狀,可由醫師開立藥物及藥膏以改善症狀。故放射線治療期間患者在生活上除應注意要充分休息,適度活動(如散步),飲食上要有足夠營養,避免高渣及刺激性飲食,攝取充足水份外,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皮膚磨擦,放射治療範圍也應盡量避免陽光照射。


慢性副作用方面,一般是在治療結束後三至六個月或更久才出現,有些病人甚至在一至二年後發生,然而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病人會有這個問題。在骨盆腔內的器官如直腸及膀胱,會因照射劑量的多寡對這兩個器官的黏膜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當糞便或尿液經過時就會刺激受傷的黏膜,而造成出血,產生血便及血尿的症狀。在治療後1-2年,可能有3-10%病人出現便血症狀的放射性直腸炎。亦有可能在治療後2-4年內可能有5-15%病人會出現血尿症狀的放射性膀胱炎。另外有30%的病人會出現陰道狹窄,性交疼痛等症狀,這些病人可在治療後使用陰道擴張器來治療。治療方式一般依副作用嚴重程度決定,輕微或中度副作用以保守治療為主,如軟便、類固醇抗發炎製劑灌腸,或出血引起貧血時的輸血,維持一段時間後靜待復原機會,持續惡化的長期副作用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街修補。因骨盆腔照野包含大部分的生殖器官如卵巢、子宮、輸卵管等所以會影響生育能力。放射線治療後,可能造成停經、不孕。


放射線治療新進展

三度空間立體定位體外照射放射線治療(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 CRT)
應用電腦斷層影像攝影所獲得腫瘤及鄰近各器官之精確解剖位置,將腫瘤、高風險區如淋巴結及鄰近各器官如子宮、部分陰道、膀胱、直腸於電腦中分別標定出,隨之以三度空間隨形治療電腦計劃以各種角度來計算腫瘤及附近組織的劑量分佈,再利用直線加速器控制之高輻射能光子射束殺死癌細胞以達成腫瘤控制。3D CRT 的優點在於能精密的定位腫瘤及其週邊正常組織體積,採較小的照射範圍,使腫瘤細胞接受較高劑量,有效改善癌症治療的效率,並能避開正常組織降低副作用。

強度調控體外照射放射線治療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IMRT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為以 3D CRT為基礎,由清晰的影像劃出腫瘤及正常組織,在利用電腦強大的運算能力,先指定腫瘤及週邊組織預定接受的放射線劑量,再由電腦不斷地進行放射線劑量的運算與調整,使輻射劑量強度分布順著腫瘤型狀,可以較3D CRT更準確的給予所需的劑量到腫瘤體積上。與傳統放射線比較,它可以投射包覆更緊密結實的調變放射線束於腫瘤病灶,此項治療技術在臨床上帶來的最大的特點是在於可以「指定」某個特定位置的放射線劑量,因此更可以限制正常組織所接受的放射線,進而減少傷害。

影像導引體外照射放射線治療 (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 IGRT)
由於體外照射放射線是採每日照射、多次給予的治療療程,病患每日躺臥的姿勢、擺設位置可能有些微不同,另外骨盆腔內的器官也可能因膀胱是否有漲尿、腸內是否有腸氣、甚至呼吸都會影響腫瘤與周邊器官組織之相關位置。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技術可以精確的控制輻射劑量的分佈,但解剖組織在治療過程中的運動和位移誤差仍是治療上重要的課題。過去解決的方法是加大治療的範圍以確保腫瘤在照射範圍內。然而加大照射範圍意味著較多的正常組織被照射,較多的副作用。利用裝設於直線加速器機頭的感測器(如電腦斷層影像)配合電腦軟體或腫瘤內植入金屬標記(gold seed marker)配合影像系統以獲得即時的影像,隨時監控腫瘤位置,而非僅依靠身體外部的記號。於患者進行治療前、治療中對腫瘤及 正常器官進行即時的監控,依據治療室中病患治療姿勢的影像及原先治療規劃的影像比對,並根據器官位置的變化調整治療條件,使放射線更精準地轟擊腫瘤組織,避免傷及無辜之正常組織。如此更可縮小放射治療的照野,使正常組織能夠得到更多的保護。而關於呼吸所引起的腫瘤或器官運動目前有動態之四度空間的電腦斷層影像(4D-CT)及即時呼吸同步追蹤調控系統,可以用來測量的病人呼吸模式及器官或腫瘤移動的範圍,電腦會根據病人的呼吸起伏來調控直線加速器開啟放射線給予治療。可以有效的集中照射,改善病人因為呼吸而造成腫瘤位移的影響。

適應性放射治療(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 ART)
體外照射放射線治療療程中常因每日躺臥的姿勢、擺設位置可能的變化造成治療上的誤差。目前個人化特製的姿勢固定器及IGRT已可大幅改善躺臥的姿勢及擺設位置誤差,然而因腫瘤縮小、病患體型變化(大多是變瘦)所造成的治療誤差仍存在。治療期間多次的重新定位模擬、重新計劃模擬除可重新確認調整輻射劑量精確對準腫瘤外,也可針對已因照射而縮小之腫瘤設計較小之照野,減少正常組織輻射劑量,降低副作用。至於多久需重新計劃模擬,或需重新計劃模擬多少次目前並無定論。需視實際臨床變化來決定。
目前癌病之治療已進入生物分子標靶治療的境界。由於每個病患病情、生活習性、體質都不同,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也將朝個別化精緻化的趨勢邁進。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宮頸癌篩檢HPV檢測仍然未獲得醫師信任
翰晃2014 五月 30

             子宮頸癌在台灣發生率很高,但是在美國比較少,一般檢測的方式都是使用Papanicolaou(Pap)test,也就是國民健康署推廣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引發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第16型與第18型,目前發展出cobas test來檢測HPV的DNA,已經獲得美國FDA的核准上市,准予使用於子宮頸癌初步篩檢,尤其是女性年齡小於25歲以下,目前cobas test只使用於初步篩檢,但是並沒有與Pap test結合一起篩檢,cobas test在2012年核准使用於21歲到29歲的女性如Pap test檢測不正常者,以及30到65歲可以與Pap test一起使用,不需要等到Pap test不正常。如果檢測HPV 16與HPV 18皆為陽性者就建議病患做陰道鏡檢查,假如只有一個陽性者就建議接受Pap test來決定要不要做陰道鏡檢查。雖然美國FDA這樣的核准推薦,但是很多美國的婦產科醫師並沒遵照此導引來實施,主要是他們認為傳統的Pap test從1940年開始就是一個很好的早期診斷子宮頸癌的方式,是不是有必要使用昂貴的cobas test來初步診斷子宮頸癌?目前有下列幾個問題還是無法得到滿意的回答,例如:到底這種檢測要幾年檢查一次?為什麼FDA認為25歲以下應該做HPV檢測?要做何種檢測?是其中一種,還是兩種都要?如果將cobas test作為初步篩檢,會不會增加切片檢查的機率,就像乳癌,增加了一些侵犯性檢測,結果得到陰性結果。如果兩種一起檢測,cobas test顯示正常而HPV呈現陽性大概佔了3%到8%,是不是有必要把HPV檢測當作子宮頸癌最初

篩檢還是一個爭論的問題。還希望能夠有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以各種不同的年齡,單獨將cobas test或Pap test放在第一線使用,或兩個併用,這樣才能使婦產科醫師推薦給病患使用。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