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
萊姆病是伯氏疏螺旋體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是經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所叮咬而感染,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哺乳類動物,都可能得到萊姆病。近年來臺灣的病例都是在國外罹病後,在臺灣被檢驗出來的境外移入個案。
> 疾病資訊
傳播方式:
萊姆病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自然界中,蜱蟲主要寄生在野外的鼠類身上,人類是因為被感染的蜱蟲叮咬而感染致病。
潛伏期:
被感染蜱叮咬後3至32 天(平均7至10天),會出現遊走性紅斑。
發病症狀:
頭痛、發燒、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喉嚨痛、頸部僵硬、遊走性紅斑,病程進展到後期會出現神經根發炎。
預防方法:
一、個人保護措施:至戶外活動或工作時,宜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以避免被具傳染性的蜱附著叮咬。
二、在萊姆病高風險地區活動時,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蚊蟲忌避劑 / 防蚊藥劑(含化學成份DEET)。
三、活動結束後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換洗全部衣物。若發現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用肥皂沖洗叮咬處,即可降低感染的機會。
四、注意周圍環境,請勿接觸鼠類、不明來源的寵物或野生動物,以避免被動物身上帶有的蜱蟲叮咬。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如果出現遊走性紅斑等疑似萊姆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或特殊的暴露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