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醫病理中區服務中心
中區委託代檢業務諮詢窗口: 聯絡人:陳定安 經理 :王美滿 專員 0919-012959 電子信箱 : pathobiopsys@yahoo.com.tw 聯絡收檢專線: 04-22628519 中區服務中心: 402台中市南區東興路一段25巷8號 全方位/品質佳/效率高/服務好 健保局特約代檢機構~4501020028 統編:99959329 中區聯醫病理服務中心

食道癌年輕化 不吸菸、酗酒 避免禍從口入  

食道癌年輕化 不吸菸、酗酒 避免禍從口入

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食道癌居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且為男性癌症死亡第6位,且食道癌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通常發生於中老年人身上,如今50歲以下病患日益增多;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文科表示,早期食道癌以手術切除為主,而中、晚期食道癌則需接受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等合併治療,先以放射併化療、縮小腫瘤後再進行手術切除。

放射治療是以高能量的游離輻射來破壞癌細胞、防止癌細胞生長,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目前放射治療已由傳統的鈷60進展至以直線加速器為基礎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影像導引及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以精確的腫瘤定位和保護周邊器官,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和腫瘤控制率;而化學併放射治療,是利用化療藥物強化放射治療腫瘤控制的效果。

食道癌合併治療 身體最小負擔方式力抗食道癌

手術治療方面,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璽說明,傳統食道癌手術必須在胸腔及腹部分別劃開約20公分的傷口,以利手術進行食道切除及食道重建,但因傷口較大,病患術後需忍受疼痛之苦、且因疼痛也容易產生併發症。

由於內視鏡器械及技術的進步,已可將傳統手術的操作方式,改為純粹使用內視鏡來完成;患者若以「胸、腹全內視鏡手術」進行食道腫瘤切除及食道重建手術,術後第10天即可順利出院,不但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因傷口較小、不會產生劇痛、更能有效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食道癌惡化速度快,目前治療以合併性治療為主,利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配合正子掃描的腫瘤定位,再用化療使腫瘤縮小後,以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腫瘤,希望能提供病人用最小負擔的方式,治療食道癌。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癌不容易發現 該怎麼辦?

由於胃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同時也因為沒有容易注意到的明顯症狀,所以往往容易讓社會大眾所忽略,所以很難夠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一般來說,等到民眾發現胃癌的時候,往往已經發生轉移的現象,這時候已失去了最佳治療的時機。

◆專家看法

胃癌以胃腺癌最為常見,彰化基督教醫院病理部醫師陳可瑾表示,根據醫學研究指出,依據胃部被腫瘤侵犯的程度來區分,如果腫瘤已侵犯到固有肌肉層的時候,胃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如果腫瘤已侵犯到漿膜下結締組織的時候,胃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之五十。

醫師指出,如果有一至六顆的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的現象,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百分之四十六;如果有七至十五顆的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的現象,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百分之三十。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大多數胃癌患者發現胃癌的時候,通常已經出現淋巴結轉移。

◆建議事項

預防重於治療,做好胃癌的預防保健,就可望降低發生的機會,建議民眾可以改變生活飲食習慣,譬如平常可以少吃醃製類食品、少吃煙燻類或燒烤類食物、多吃綠色蔬菜或新鮮水果、適量服用維生素C、不要抽菸、喝酒少碰、不嚼食檳榔等,都是基本的保健方式。

◆問題釐清

日本為全球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因此,日本政府相當地注重如何去預防胃癌,透過全國性胃癌篩檢機制,目前已經成功的讓六成左右的胃癌患者可以盡早發現到這種癌症,反過來看看台灣的情況,台灣也是胃癌發生率偏高的地區,大約到了四十歲以後,胃癌發生率就逐漸上升,到了五十歲以後,上升的幅度就更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多數的台灣民眾往往十分地缺乏胃癌早期篩檢的觀念,也沒有留意個人的飲食習慣,以致於早期胃癌發現到的機率相對比較低,這部分值得社會大眾進一步省思,也是一般民眾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



全文網址: 胃癌不容易發現 該怎麼辦? - 胃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3756#ixzz2wVeaKjap
Power By udn.com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期息肉示意圖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期大腸癌 肝轉移治療新突破

近年來國內「食」不安心,毒澱粉、假油品事件連環爆,不僅讓民眾傷荷包,也可能傷了健康,醫師指出跟飲食最相關的大腸癌,發生率高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其中合併肝轉移的末期患者,過去5年存活期僅5%,然而目前治療有新突破,透過更有效率的化療技術
以及體內放療,均有助於提升末期大腸癌患的治療效果。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指出,大腸癌患者有幾種典型症狀:持續血便、解便不乾淨的裡急後重症狀、大便變細、腹痛且甚至貧血。雖然許多被診治出大腸癌的患者,當下身體狀況未必很差,但如果合併抽菸等惡習,早在體內累積許多毒素,癌細胞一啟動就可能迅速惡化。

「能夠開刀切除腫瘤,就有治癒的機會!」戴承正表示,第一至三期的大腸癌患者,由於能夠進行手術再搭配化療,有機會治癒;但如果是第四期的末期患者,癌細胞會轉移到肝、肺等器官,尤其最常轉移到鄰近的肝臟。若無法透過標靶藥與化療來縮小腫瘤、爭取可開刀的機會,存活率就會大幅降低,必須尋求其他方式來控制。

若肝轉移患者的腫瘤數量僅約3-5顆,「栓塞治療」是姑息性治療的首選,也就是透過對肝動脈做灌注性化療,切斷腫瘤的的糧食供應。戴承正表示,過去這類患者的5年存活率僅約5%,主因是傳統的肝動脈栓塞的遺漏率高:一方面栓塞粒子比較粗、難以深入到腫瘤內的血管;另一方面化療藥幾小時內就散至全身,對腫瘤的破壞力不如預期,還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

戴承正指出,目前已有載藥微球的新技術,把化療藥深入、停留在腫瘤內的血管,化療藥就不容易進到全身血液循環,可降低副作用,且腫瘤有機會縮小或壞死,那麼患者就有機會接受電燒或開刀,預後比較好。

若肝轉移的患者的腫瘤非常多顆,不適合做栓塞治療,還有另一種替代方案,患者若通過核醫評估,可將含有放射性元素釔90的微球體,以導管輸送致肝腫瘤,進行2周的體內放射線治療。

戴承正表示,過去認為做全身的化療或放療,對肝轉移的患者效果不佳,但透過新的給藥技術,能夠直接針對腫瘤做化療與放療,不僅副作用降低,也提升腫瘤的反應率,讓末期患者增加一線生機,不過目前健保還沒有給付。

「大腸癌有機會預防的!」戴承正指出,大腸癌發生前一定有腺瘤性瘜肉,因此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將瘜肉切除,就能預防癌化。然而最根本的預防之道,要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包括避免吃比較油以及動物性脂肪,多運動、不抽菸、預防三高疾病,以降低大腸癌找上門的風險。



全文網址: 末期大腸癌 肝轉移治療新突破 - 大腸直腸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3428#ixzz2wVUHpSGc
Power By udn.com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糞便潛血陽性別緊張 先做大腸鏡

Q:之前我去做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是陽性,這表示我得大腸癌了嗎?

 

A:糞便潛血檢查,是偵測糞便中是否含有肉眼無法看見的血液。當大腸產生瘜肉,甚至出現大腸直腸癌時,糞便通過病灶處摩擦,就有可能出血,這時糞便潛血檢查將呈陽性反應。

國內常用的糞便潛血檢查法,主要是化學法及免疫分析法,化學法易受飲食影響,檢查前3日需避免食用含血色素及鐵質食物,如紅肉、內臟或富含過氧化酶的食物,如甘藍菜、花椰菜類等,維他命C也應暫停服用。

免疫分析法是檢測糞便中是否有人類血紅素,較不受飲食干擾,但出血若在上消化道,血紅素可能在腸道中即被分解,無法被檢測出來。

一般而言,化學法及免疫分析法檢查都是可靠的檢查方式,化學法成本低廉,檢測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出血皆適用;免疫分析法成本較高, 適合檢測下消化道出血。

如果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建議民眾至有提供大腸鏡檢查的專科門診,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及大腸直腸癌。

有些民眾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時,會再做一次潛血檢驗以確定結果,但並不建議,因為即便第二次檢驗為陰性,也不代表病患沒有瘜肉或大腸直腸癌,可能檢查當下沒有出血,所以呈陰性反應。

糞便潛血篩檢結果,無法直接診斷大腸直腸癌,因此,即使糞便潛血呈陰性,若已出現大腸直腸癌相關症狀,如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解便困難等時,應直接就醫,由醫師提供意見及診療;反之亦然,若潛血反應呈陽性,也不代表罹患大腸癌,也可能是大腸瘜肉或發炎,無須太緊張。

諮詢:三軍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家政



全文網址: 糞便潛血陽性別緊張 先做大腸鏡 - 大腸直腸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5753#ixzz2wVTx9CdU
Power By udn.com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大腸瘜肉 最好當場切除


Q:發現大腸瘜肉要怎麼處置?立刻切除較好?萬一切除後發現是癌症,還要再做一次手術?會因切除造成擴散嗎?

 

A: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有大腸瘜肉,若是可切除病灶,在切除設備完備及病患狀況許可的情形下,醫師一般會立即切除瘜肉,再將檢體送病理化驗,確認瘜肉的形態是否有惡性變化。

如果當場沒有將瘜肉切除,病患可能需要再安排一次大腸鏡以切除瘜肉。對病患而言,還要再清潔腸道一次,容易造成困擾。

另外,有些瘜肉的大小及位置不易被發現,如果當場不切除,在後續安排大腸鏡時,有可能不易找到而使檢查時間延長。

因此,民眾如果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瘜肉而未切除,請務必要求檢查醫師詳細記錄瘜肉大小、位置並拍照存證,避免日後進行大腸鏡瘜肉切除時,找不到瘜肉。

切除下來的瘜肉若病理報告為癌症,需要與專科醫師討論是否進行大腸切除手術。一般而言,專科醫師會根據癌細胞是否切除乾淨及癌細胞侵犯深度來決定。若病理檢查確是原位癌,已切除乾淨,常規追蹤即可;如果癌細胞侵犯深度已超過黏膜下層,或切除邊緣不確定是否完全切除乾淨,則可能需要接受部分腸段的切除手術。

瘜肉切除手術後,若事後發現病灶是惡性的,切除後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但如果切除不乾淨,留有殘存癌細胞,那癌細胞就有可能持續生長。

因此,民眾切除瘜肉後,別以為就沒事了,所有切除下來的瘜肉一定要請醫師送病理化驗,確認結果,如果是癌症,請與專科醫師討論後續追蹤與治療方式。

諮詢/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家政



全文網址: 發現大腸瘜肉 最好當場切除 - 大腸直腸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4249#ixzz2wVTYxCtM
Power By udn.com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腸癌家族史 該做預防性切除大腸?


Q:有一種說法,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超過40歲,乾脆直接預防性切除大腸?這樣對嗎?

 

A:目前僅針對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FAP)患者,建議滿18歲可考慮接受預防性大腸切除。

近年因流行病學及分子生物學進步,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開始被了解,包括老化、家族病史、飲食習慣西化,如精緻飲食、高脂低纖食物等,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

根據針對大腸直腸癌患者,統計其危險因子,75%是偶發性的,約20%有家族大腸直腸癌病史,5%具遺傳性的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另外,約1%的患者為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FAP)及潰瘍性結腸炎。

就年齡而言,大多數結腸直腸癌患者都在50歲以上,因此公認的大腸直腸癌預防性檢查,一般建議從50歲開始;若一親等親屬,也就是指父母、子女,曾罹患大腸直腸癌、大腸瘜肉、或2位以上的二親等親屬曾罹患大腸直腸癌,建議預防性檢查提早至40歲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

其中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FAP)患者,大腸直腸可能會有多至上百顆瘜肉,這類患者在青春期便建議每1至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因為日後幾乎都會發生大腸直腸癌,因此建議患者接受預防性大腸直腸切除。

除了此類患者,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建議進行預防性切除手術,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 家族、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未來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都不如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患者來得高,且手術必須承擔一定風險,術後也可能有腹瀉等副作用,因此建議定期檢查即可。

不過,高風險族群檢查頻率需較一般風險民眾密集,民眾可洽詢專科醫師訂定適當的檢查計畫。

諮詢/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家政



全文網址: 有腸癌家族史 該做預防性切除大腸? - 大腸直腸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0727#ixzz2wVSkDH4M
Power By udn.com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吃紅肉不運動 直腸癌誤當痔瘡


43歲賴先生,無肉不歡,特別愛吃紅肉,加上不愛運動,國中開始就痔瘡,去年赴美出差,天天大魚大肉和辛辣食物,回台後一上大號馬桶都是血,在太太催促下就醫,發現是直腸癌第三期。

賴先生表示,國中就陸續血便就醫,醫師診斷為痔瘡,從此之後,看到血便就以為是痔瘡,完全沒有想要進一步檢查。去年到美國出差,生活作息大亂,飲食都是肉類,回台灣特別嚴重,太太耳提面命才願意就醫。

雖然賴先生的腫瘤標記、糞便潛血檢查都正常,但北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指診發現,他的直腸有個2公分潰瘍,初步懷疑是血便的原因,為求謹慎,建議做大腸鏡,後來竟發現4公分腫瘤,塞滿三分之二腸管,同時已轉移到附近的淋巴,切片證實為直腸癌第三期。

賴先生自從去年8月起,接受28次放療合併化療,去年11月接受達文西立體微創手術,保留肛門,但切除直腸腫瘤,並於術後13天出院。

郭立人表示,痔瘡不會轉變為癌症,但痔瘡和大腸癌都造成出血,病人無法分辨,當肛門流血不止,就要進一步治療,千萬不能自己合理化病情,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期。紅肉是癌症的高風險誘發因素,郭立人也提醒,應避免攝取過多紅肉,多運動,避免肥胖。



全文網址: 愛吃紅肉不運動 直腸癌誤當痔瘡 - 大腸直腸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7780#ixzz2wVRthkB6
Power By udn.com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歲族群 五成檢出大腸瘜肉

年輕人要小心大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去年舉辦「追捕瘜肉」大作戰,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民眾中,30至39歲族群有五成發現大腸瘜肉,與後天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醫師建議,愛吃紅肉、飲食偏好高熱量、高脂肪、屬於久坐少動型等民眾,40歲就應進行糞便潛血篩檢。

32歲洪小姐目前是學生,幾乎都在外用餐,蔬果攝取不足。去年連續兩周血便、腹痛,到醫院檢查,發現長了兩顆易癌化為大腸癌的瘜肉。

醫師對於她年紀輕、作息正常,沒有瘜肉或是大腸癌家族史,卻出現致癌瘜肉感到訝異。

33歲吳小姐是上班族,三餐都外食,喜歡吃肉,長時間排便不固定,有便秘。去年10月因為血便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一顆瘜肉,由於吳小姐的母親也有瘜肉病史,醫師建議母女每兩年都要作大腸鏡檢查追蹤。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去年舉辦追捕瘜肉大作戰,鼓勵民眾早期篩檢,切除瘜肉,在701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民眾中,有57%發現瘜肉。

同時30到39歲的年輕族群,五成經大腸鏡找到瘜肉,僅有9%有家族史,推測與吃太多紅肉、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食物,以及低纖維、少蔬果、久坐少動等生活型態有關。

賴基銘說,現行政府提供50到74歲的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如果生活習慣不佳,有家族史的年輕人,應該提前於40歲起篩檢,避免瘜肉找上門。



全文網址: 30歲族群 五成檢出大腸瘜肉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59985.shtml#ixzz2wVRBV46n
Power By udn.com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團法人醫院淪為財團賺錢工具?醫改會分析國內五大企業型財團法人醫院,回溯近三年財報及引用衛福部財報審查委員意見,發現財團法人醫院亂象叢生,原因為關係人交易繁如「白色蜘蛛網」,難以稽核,再者董監事會治理淪「黑色橡皮章」,經常失靈。

  醫改會呼籲政府再修《醫療法》,由政府指派常駐的公益監察人,票選基層員工及社區代表入董事會,以破除醫院經營亂象。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王宗曦強調,現行醫療法中已詳細規範,全台69家財團法人醫院每年報,須經會計師審核簽證,醫管及會計等財報審查委員審核後,公告在衛福部網頁,資訊透明公開,且每3至4年應接受實地查核,足以達到監督作用。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表示,財團法人設立醫院已享抵稅優惠,醫院應屬社會資產。但由於醫療法規鬆散,醫院被財團當做財產實質掌控,或作為集團事業投資經營籌碼。

  劉梅君指出,某家「企業型」醫院40年前由企業捐助1000萬元成立,至今累計資產超過100億元,進一步發現,其中是向原捐助財團借貸33.6億,佔據總資產33.1%。另有醫院一年就需支付關係人3.4億作為房租、利息或外包之用,流入該財團口袋。還有醫院每年捐出上億元給相關醫學院,讓醫院帳面由盈轉虧,有利益輸送之嫌。

  財團法人醫院董監事會是唯一監督機制,結果卻出現董事、監察人長期由同批人馬擔任,董事長全權處理決策,董事出租建物及土地給醫院來牟利,以及變相形成財團自家醫院等問題,導致董監事會淪為「黑色橡皮章」。

  劉梅君呼籲,唯有仿照教育部管理私校掏空的稽核機制,修法擴大增列票選基層員工代表、社區或病友代表參與董事會、政府指派常駐公益監察人,才能有效遏止亂象。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