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陰道鏡與切片檢查
(1) 檢查簡介
陰道鏡使用各種倍數之鏡頭,配合光源及濾鏡之作用,將子宮頸影像放大的顯微鏡,讓醫師可以清楚的觀察子宮頸上皮及血管的變化,藉以診斷是否有不正常病變同時判定病灶之嚴重程度。必要時經由陰道鏡做切片檢查,可以得最精確的診斷,做為治療的依據。陰道鏡並且可以以連接影像系統、照像機、影像儲存系統,記錄病灶的狀況,做為以後追蹤比較之用。也可以在檢查的同時,讓受檢病人了解自己的情況,避免不必要的疑慮。
(2) 檢查適應症
根據國衛院婦癌指引,有些抹片結果發現不正常時,或是檢查醫師覺得臨床上有懷疑的子宮頸病灶,就要進一步接受陰道鏡檢查,來確定這種不正常的嚴重程度。
(3) 檢查流程
局 部 切 片 檢 查 或 目 標 活 組 織 切 片 檢 查
在 陰 道 鏡 檢 查 引 導 下 , 一 小 塊 有 病 變 的 組 織 會 被 取 出 ( 活 組 織 檢 查 ) , 那 份 組 織 會 被 送 到 化 驗 室 作 檢 測 。 在 進 行 活 組 織 檢 查 之 前 , 會 將 局 部 麻 醉 劑 注 射 入 子 宮 頸 內 。 婦 女 可 能 會 感 覺 到 少 許 痛 楚 、 有 出 血 或 分 泌 , 但 通 常 只 需 用 簡 單 的 方 法 , 例 如 鎮 痛 劑 和 棉 球 便 可 控 制 這 些 情 況
無痛胃鏡大腸鏡之麻醉簡介
摘要
近年來,大腸癌、胃癌一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前五名,而最佳的預防之道,就是定期接受胃鏡大腸鏡之檢查。但一般民眾提起胃鏡或大腸鏡檢查,莫不面有難色,甚至退避三舍,而錯失即早發現與治療之良機。隨著麻醉與內視鏡檢查相關技術之進步及民眾對健康檢查品質更高之要求,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已日趨普及。本文針對無痛胃鏡大腸鏡之麻醉做一扼要介紹。
關鍵字:胃鏡檢查(gastroscopy)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清醒鎮靜(conscious sedation)、類嗎啡藥物(opioid)、疼痛指數(pain score)
*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神經麻醉科主任
前言
胃、大腸內視鏡檢查是診斷胃潰瘍、胃癌、大腸內腫瘤、息肉等病灶最好之工具,相較其他如放射性影像檢查、生化血液分析等有較高之敏感性與特異性。傳統上所有胃鏡大腸鏡檢查幾乎都是在病患清醒的情況下進行,但由於其會引起相當程度之疼痛與不適感,許多病患無法承受這樣之痛苦。因此,現今越來越多胃鏡大腸鏡檢查進行時,在受檢者身體狀況容許下,醫師會給予一些鎮靜劑或止痛劑藉以減輕病患痛苦以利檢查之施行,特別是在於病患身體無恙或進行例行身體檢查時。文獻中記載可以單一或合併使用不同種類之鎮靜及止痛藥物來為病患進行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雖然這些藥物各有其優缺點,但皆為麻醉醫師所較熟悉。此外,施行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危險性雖不高,但並非全無副作用,1因此許多大醫院均會請麻醉專科醫師來負責此項檢查之麻醉,使得病患檢查之安全與品質皆能獲得最更佳之保障。
內文
一、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之國內外現況
雖然在病患可忍受之情況下,胃鏡大腸鏡檢查可以在不給予任何藥物下完成,以德國、日本和芬蘭為例,絕大部分受檢者是在沒有接受任何麻醉藥物下進行。但是由於大腸鏡為高度侵入性(invasive)治療,還是有很多病患會產生相當之疼痛與不適,甚至因而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嚴重併發症,故在英國與美國,在病患同意情況下,醫師均廣泛地給予絕大部份受檢者鎮靜劑和止痛藥以減輕其恐懼與痛苦,甚至在法國80%進行大腸鏡檢查之病患均接受全身麻醉。2
過去,在台灣臨床上大部分胃鏡大腸鏡檢查都以作為疾病之診斷和治療為主,健康檢查受檢者所佔之比例並不高,加上以往國內此項麻醉服務因為人力不足、健保不給付及成本考量等因素而並不普及,因此與英美各國比較,台灣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所佔之比率很低。但是近年來由於民眾越來越重視健康,自費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已成為新的醫療流行趨勢,許多人會選擇醫療服務品質信譽良好之醫院檢查,加上新的鎮靜麻醉劑及監視器問世,使得麻醉醫師更能運用自如,提供更安全、舒適、人性化之高品質麻醉服務。以台北榮總為例,自去年三月全面開放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以來,受檢人數已接近1000人次,與北榮傳統大腸鏡檢查人次(約6000人次/年 )比較,比例明顯增加,由於院方大力支持及麻醉部與各相關部科之密切配合,同時因受檢病患滿意度極佳,待今年硬體更新之後,未來服務量倍增將是可預期的,已成為提昇醫院服務品質、增加競爭力之不可或缺服務項目。
二、何謂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
一般來說在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中使用的麻醉方式為清醒鎮靜(conscious sedation),3即經由靜脈給予短效之鎮靜及麻醉止痛藥物在胃鏡大腸鏡檢查過程中減少病患焦慮、不安與疼痛,並使病患忘記檢查時之痛楚,此種麻醉方式對病患意識只有輕度的壓抑,故絕大多數病患仍有能力維持本身的呼吸通暢和回應醫師問話,檢查時甚至可做到可親自觀看檢查電視螢幕,內心平靜,不會覺得疼痛難忍,事後神智也很清醒,但就是記不得檢查時的事(antegrade amnesia),彷彿做了一場夢,絕大部分受檢病患都有很愉快的經驗,滿意度高達95%以上。要達到適當之麻醉需有謹慎、經驗豐富之麻醉醫謢人員及適當之監護器監視,小心逐次地給予藥物,確認病患有足夠的氧合作用(oxygenation)和穩定的血壓、心跳與呼吸。當病患表現昏睡、說話含糊和身體放鬆的時候,即表示已經達到清醒鎮靜的麻醉深度,並不宜再增加藥物之給予。(表一) 麻醉的程度應調整到既安全,病患能舒服完成內視鏡檢查。如此一來,可達到減輕病人焦慮、痛苦、消除檢查時的負面記憶的目的。在講求人性化醫療、病患就醫品質日益提高的時代〝清醒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治療方式似乎逐漸成為潮流。
麻醉方法之影響因素如下:內視鏡醫師之訓練與偏好、麻醉醫師所能提供之協助、監視器之獲得與成本、不同藥物之獲得與差異性,最重要的是病患的期望與需求。4
三、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使用監視器之必要性
根據1994年瑞士Froehlich等學者之回溯性研究5指出115,200位病患接受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時,有60%的病患使用鎮靜劑,但只有不到25%的個案使用監視器,其中使用血氧飽和度監測器(oxemetry)只有2.5%,使用心電圖監測者佔0.8%,總共造成與使用鎮靜麻醉藥物有關之併發症發生率為0.10%,其中並沒有因使用鎮靜劑而死亡之病例,故此檢查之罹病率(morbidity)及死亡率(mortality)均很低。此一結果對比高度使用監測器之國家如美國(0.06-0.54%),並無明顯之差異,所以他們認為在進行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時,即使沒有使用監視生命跡象之監視器,在臨床上發生與鎮靜麻醉有意義相關之併發症並不常見,但尚需進一步做前瞻性研究才能評估監測器之使用與腸胃道內視鏡檢查因給予鎮靜止痛劑產生併發症之關聯性。依作者之見,因為此研究報告已較陳舊,而現今英美各國麻醉相關法令規定只要進行麻醉,就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監視系統,如血氧飽和度監測器、血壓、心電圖等,以保障病患之安全。國內健康檢查因為自費項目,若有意外併發症產生,更易造成醫療糾紛,需格外小心,故完善監視器之設置不容忽視。
四、麻醉藥物之選擇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疼痛與不適感是無法避免的,這是由於內視鏡對腹膜及附近組織牽扯所引起,不同之醫療單位有不同鎮靜麻醉之方式,其中最常使用為benzodiazepine(BZD)合併類嗎啡(opioid)藥物。
1. 嗎啡類止痛劑(opiate analgesics)
相較於過去常用的meperidine (demerol)及fentanyl,新型之嗎啡類藥物(如alfentanil、sufentanil 及ramifentanil)優點為作用更快及有更短之恢復時間。事實上根據文獻報告,嗎啡類止痛劑是內視鏡檢查麻醉最常使用的藥物,主要的原因是,它們具有以下幾個優點:(1)止痛效果極佳,(2)方便靜脈快速注射,(3)短效、恢復迅速,(4)對血壓、心跳影響較小。但需強調的是像較新的嗎啡類藥物,也較易引起呼吸抑制作用,其治療窗口(therapeutic window)較小,使用時需特別謹慎。其它副作用尚包括如噁心、嘔吐及皮膚發癢等。3
2. benzodiazepine(BZD)類藥物
Diazepam(0.1mg/kg)和其他大部份之benzodiazepines一樣具抗焦慮和失憶之效果,但使用於腸胃內視鏡檢查時,卻因為其半衰期長易導致過度鎮靜(over-sedation),另還有造成靜脈之併發症如靜脈炎(phlebitis)、血栓靜脈炎(thrombophlebitis)和血栓等而不適宜作為常規使用。而劑量0.1 mg/kg使用於年紀大的病患有可能導致過量。
Midazolam(Dormicum, 0.035-0.07 mg/kg)相較於diazepam有更短之半衰期,不合成具活性之代謝物,較好前驅性(antegrade)之失憶作用,因此被廣泛使用於診斷性、治療性之治療或內視鏡檢查中。合併使用meperidine的情況下,低劑量midazolam(0.03 mg/kg)比較diazepam(0.1 mg/kg)有著類似的結果,如病患之舒適、醫師滿意度評估和併發症機率。
Flumazenil: 屬imidazobenzodiazepine衍生物,為benzodiazepine作用在中樞GABA接受器之短效競爭性拮抗劑,於midazolam sedation後給予比安慰劑有更好之催醒效果而不會影響失憶之作用。但對改善長期呼吸抑制沒有確定之效果,且有可能導致癲癇、再鎮靜和增加成本之缺點。4
3. 其他藥物
Ketorolac為一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NSAID),在內視鏡檢查中止痛效果佳且並不會產生呼吸抑制;但其不適用於懷疑或已知有腸胃道出血之病患。
Propofol(2,6-diisoprophylphenol, Diprivan)為一短效且作用快速之靜脈麻醉藥物,能快速地在肝內結合(conjudation)而代謝,因病患恢復快而常用於門診手術之麻醉,也常用於全身麻醉之誘導(induction)或加護中心病患之鎮靜安眠。Propofol鎮定劑之劑量為0.75-1.0 mg/kg,需要之血中濃度為1.0-2.5 μg/ml。由於明顯之呼吸及心血管系統抑制、注射疼痛、狹小之治療範圍(theurapeutic range),非麻醉醫師使用之適當性仍備受爭議。6-8
4. 合併或單獨使用benzodiazepine(BZD)及類嗎啡(opioid)藥物
Chokhavatia等學者在1993年文獻報告指出,在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時使用midazolam合併mepiridine、fentanyl、sufentanil 或alfentanil,評估
其效果,結果發現midazolam合併mepiridine時,病患舒適程度較高,但鎮靜指數(sedation score)較高,最後結論midazolam合併mepiridine較適用於腸胃內視鏡檢查。但現今台灣較具無痛腸胃道內視鏡檢查經驗之大醫院,例如台北榮總、和信及台大醫院,均採用midazolam合併alfentanil,而且台北榮總均是由麻醉資深主治醫師或主任負責麻醉,安全性、舒適程度及病患滿意度皆非常高。至於單獨使用benzodiazepine類藥物或類嗎啡製劑也有研究報告,一般認為無痛胃鏡檢查使用midazolam即可應付,有些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也只使用此藥物,但因其無止痛效果,故檢查時仍然有不少病患疼痛難忍,非常不適,只是事後病患遺忘當時檢查的痛苦罷了,故持平而論,依然是合併使用效果較佳。某一些特殊病患,例如腸道非常彎曲、曾經手術沾黏、經常服用鎮定安眠劑、年輕焦慮患者或有酒癮者,檢查時困難度較高,此時可加入少量propofol會較易麻醉成功。但是無痛腸胃道內視鏡檢查麻醉的原則是盡量採用「愈簡單、愈常規的清醒鎮靜配方」愈好,因為許多此類藥物會有加成作用(synergistic effects),使用的藥物越多,安全性越低,此外麻醉人員也較易熟悉病患對藥物的反應。3
五、副作用和併發症
使用靜脈注射藥物作為內視鏡麻醉,有可能產生不良之心肺副作用機率為15%,包括血氧濃度下降低於90%、心電圖之改變、心跳每分鐘少於50跳或大於100跳、收縮壓<100 mmHg等,尤其合併使用BZD和嗎啡類藥物會增加危險性。心肺併發症之危險因子為:年老、肥胖、肝硬化、低基礎血氧濃度(<95%)、緊急內視鏡檢查、心博過速、冠心病及美國麻醉協會體位分級(ASA) Ⅲ或Ⅳ,2因此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危急之病患不建議在檢查中使用麻醉或鎮靜劑藥物。使用鎮靜麻醉藥物在臨床上有意義的併發症機率約為0.10%,甚少在胃腸內視鏡檢查中因使用鎮靜麻醉而死亡之案例。為了增加安全性,所有藥物在提供足夠之舒適和協助檢查進行下應盡量減少使用量;於檢查室或恢復室內應備妥急救藥物和設備,包括naloxone(opioid antagonist)和flumazenil(benzodiazepine antagonist)。
結論
無痛大腸鏡檢查中使用靜脈鎮靜麻醉,不管是否合併嗎啡類止痛劑,已有日漸普及之趨勢。雖然臨床上有意義之併發症仍不多,但慎選病患和藥物、小心地分次給藥(tiration)、及警覺地監視病患狀況(包括臨床之表現及監視器),都可增進病患的安全與麻醉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必須有專業麻醉醫師的參與9-10。
表1 Benzodiazepine作用
高濃度
低濃度 |
催眠 |
肌肉鬆弛 |
|
眼瞼下垂 |
|
深度鎮靜 |
|
失憶* |
|
注意力下降* |
|
輕度鎮靜* |
|
抗憂慮* |
|
*內視鏡檢查中適合之麻醉深度 |
大部分的人聽到要做胃鏡檢查時,就會退避三舍。其實不論是做上消化道的疾病診斷,或是健康檢查,胃鏡檢查都是非常重要的。國人的生活日趨緊張,罹患胃腸病及胃癌的人數也節節升高。因此,胃鏡檢查也值得民眾進一步的認識。
胃鏡檢查的全名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它是利用一條直徑約一公分的黑色塑膠包裹導光纖維的細長管子,前端裝有內視鏡由嘴中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藉由光源器所發出之強光,經由導光纖維可使光轉彎,讓醫師從另一端清楚地觀察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健康狀況。必要時,可由胃鏡上的小洞伸入夾子做切片檢查。全程檢查時間約10分鐘,若做切片檢查,則需20至30分鐘。
胃鏡檢查能很清楚的看出上消化道之疾病,如食道炎、胃炎、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食道癌或胃癌等,其診斷效果十分可靠。因此,下腹部不舒服達7天以上、解黑便、曾患消化性潰瘍或有胃癌家族病史者,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而40歲以上者接受健檢時,也應加作胃鏡檢查。但若食道異常胃鏡無法順利通過或患有心肌梗塞、嚴重肺疾者,及完全不願合作者,則無法受檢。
如果瞭解檢查過程及有事前與事後的準備,就不再心生畏懼。
事前準備 檢查前至少8小時不得進食、進水,食物在胃中易影響醫師的診斷,並且易促發受檢者噁心嘔吐。為了減少喉嚨的不適,醫護人員會在檢查前3分鐘,在受檢者喉頭噴麻醉劑。
檢查過程 先換上寬鬆衣物,採左側臥姿,雙腿微曲。當醫師把胃鏡由受檢者口中所含的塑膠器伸入時,應全身放鬆,稍做吞嚥動作,使胃鏡順利通過喉嚨進入食道。在通過喉嚨時會有數秒感覺疼痛、想嘔吐,這是胃鏡檢查時較不舒服的時刻。
當醫師在做診斷時,不要做吞嚥動作,而應改由鼻子吸氣,口中緩緩吐氣,以便檢查順利完成。有些人會因空氣隨管子進入胃中,而感覺脹氣、噁心。如果感覺疼痛不適,請向醫護人員打個手勢,千萬別抓住管子或發出聲音。
事後處理 檢查後1至2小時內勿進食,若喉嚨沒有感覺不舒服,可先喝水;若無嗆到,就可先進食軟性食物,以免粗糙食物使食道或胃造成出血。有些人會有短暫的喉嚨痛、異物感,通常1至2天就可恢復。
技術熟練的醫師,不但可使受檢者不受累,並且診斷結果也較精確,所以檢查前應慎選有經驗的醫師。套句醫師們經常給作胃鏡檢查者的一句忠言:給醫師10分鐘,換來健康與安心。的確,接受胃鏡檢查沒有想像中的可怕,而且非常值得。
臨床執行病理切片切片檢查的合併症
通常切片檢查都是很安全的。偶而有因穿刺刺傷小血管,引起流血,例肝、腎穿刺造成內出血,是很罕見的情形。偶而血腫、穿孔(例胃腸切片造成胃穿孔)、氣胸(肺、肋膜穿刺)。絕少數的合併症比起切片檢查的需要及效用,實微不足道。
臨床執行病理切片的方法
1.以內視鏡伸入體腔內器官,再由內視鏡伸入一枝小夾子,夾取檢體(例胃鏡夾胃潰瘍組織、區別胃癌)。
2.以細針由體外穿刺取得細胞,做細胞學檢查,可用於乳房、甲狀腺、肝腎等。
3.切片長針由體外穿刺取得組織,做病理檢查,可用於肝、腎等。
4.切開組織做切片檢查:
切開皮膚切取一小片腫塊組織送病理檢查,傷口縫合後腫瘤仍在體內。
5.切除切片檢查:
切開皮膚、切除整個腫瘤,送病理檢查。
6.冷凍切片:
在手術中,為了決定採用何種手術方法。須馬上得到病理報告者,可以送冷凍切片,約20分鏡可馬上知道病理報告結果
,病人不必二次手術。
做切片檢查有以下各種目的
1.確定診斷-
如前所述,有些疾病無法單以抽血及影像診斷,例如胃癌,就必須以胃鏡切片做診斷。
2.治療計劃參考-
胃消化性潰瘍,須以制酸劑藥物治療,胃癌應以手術根除
,胃鏡併切片檢查鑑別診斷後可做治療計劃的參考。
3.手術方法的選擇-
以乳房腫瘤為例、良性腫瘤只要切除腫瘤,乳癌可能須切除整個乳房,要切除乳房當然要有切片為根據。
4.預後的判斷-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治療結果(預後),癌症因為不同的惡性度,也有不同的結果。切片病理可做為預後的判斷。
三、因病灶位置及器官不同,切片檢查途徑也不同。
1.表淺的皮膚腫瘤或皮下腫瘤,切片檢查最簡單安全。
2.體外可觸摸得到的器官,例乳房腫瘤、甲狀腺、淋巴腺等也可用簡單切片檢查得到結果。
3.體外觸摸不到,但可用簡單儀器幫忙而得到切片結果者,有口腔、鼻咽、子宮頸等。
4.體內器官,但有管道與體外相通者,可藉由一些內視鏡施行切片檢查,例如胃鏡可做食道、胃十二指腸病灶之切片檢查;膀胱鏡可做膀胱腫瘤切片;大腸鏡做大腸切片;支氣管鏡做支氣管及肺的切片。
5.體內器官沒有管道通體外者,只能以細針由體外穿刺得到檢體(標示)。例肝、腎、胰等。
皮膚切片手術 (Skin biopsy)
皮膚科手術(切片)術後注意事項
子宮頸疫苗
子宮頸癌是全世界女性僅次於乳癌最常見的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五十一萬個子宮頸癌新增病例,並有二十八萬八千位婦女死於子宮頸癌。在台灣,子宮頸癌更高居歷年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首位。
根據保守估計,台灣一年可發現5700個新病例,是威脅婦女健康的頭號敵人。
尖性濕疣俗稱菜花,是由特定類型的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這種「疣」的外型有許多顆粒突起,形似「菜花」。通常長在生殖器裡外,病毒的散佈力很強,尤其在陰濕、溫暖、不潔的環境,大部份都是經性行為傳染,但是自體擴散能力也很強。
目前已知子宮頸癌的形成與人類乳突狀病毒(HPV)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人類乳突狀病毒有超過200種的型別,其中最重要並與女性生殖器癌有關的HPV 有二十種以上,較常見的高危險群HPV 為第16、18、58型,而引起尖性濕疣的HPV則大多是第6型與第11型居多。
問:子宮頸癌疫苗是甚麼?
答:又稱HPV(Human Papillomavirus)疫苗,它是一種注射針劑的疫苗,用來預防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及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6、11型。
問:子宮頸癌疫苗有幾種?
答:HPV疫苗有兩種,分別是四價HPV疫苗,用於預防第6、11、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的疾病。HPV第16、18型是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子宮頸癌有超過70%是由HPV第16、18型所引起的,HPV 第6、11型是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尖性濕疣(菜花)則有90%是由HPV 第6、11型所引起。
另一種則是針對預防第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的兩價HPV疫苗。
問:子宮頸癌疫苗的作用?
答:它可用以預防下列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1.子宮頸癌(發生在子宮下端的癌症)。
2.子宮頸癌前期病變及異常。
3.外陰癌前期病變及異常。
4.陰道癌前期病變及異常。
5.尖性濕疣(俗稱菜花)。
問:哪些人適合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答:建議9歲至26歲的女性都可以接種HPV疫苗,但是其中9歲至12歲的女童,須由家長與醫師討論後決定。
未成年之女性(18歲以下)亦須取得家長或監護人同意。
問:哪些人不適合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答:
1.對HPV疫苗所含的任何一種成分有過敏紀錄,或曾經於一次接種HPV疫苗有過敏的人。
2.已懷孕的女性。
3.正罹患子宮頸癌或癌前期的女性。
問:子宮頸癌疫苗所含的成份?
答:子宮頸癌疫苗是用病毒的一個外套所製造成的一種疫苗,它只有單純的一個蛋白,讓它形成一個類病毒顆粒,所以成分是相當單純的,以四價HPV疫苗而言,主要成分為經化的非活性蛋白,衍生自第6、11、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的結構。另含非晶型鋁的涇基磷酸硫酸鹽、氯化鈉、L-組胺酸、山梨醇酯80、硼化鈉、注射用水。
問:如何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答:第一劑量:在醫師評估過,無出現以下情況,即可施打:不曾對疫苗接種產生過敏現象、沒有出血性問題、無不能在手臂上打針之特殊情況、沒有發燒、無懷孕、或懷孕計畫。
第二劑量:在首次劑量的2個月後。
第三劑量:在首次劑量的6個月後。
以肌肉注射的方法施打,共打三劑。
問:子宮頸癌疫苗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有哪些?
答:子宮頸癌疫苗之副作用與B型肝炎疫苗很像,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感、輕微腫脹、發癢及發紅現象,若出現這些副作用時,可以冷敷緩解痛感及消腫。有小於百分之五以下的人,會有全身性發燒情形。過去也曾有發生呼吸困難(支氣管痙攣)的案例,但極為少見。
故於施打HPV疫苗後,會建議留院觀察30分鐘後才離院。
問:子宮頸癌疫苗的保護效力可持續多久?
答:以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接種HPV疫苗之後,有五年的免疫保護效力,至於5年後需要追加與否,尚在持續研究中。
問:若年齡已經超過26歲,還可以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嗎?
答:目前衛生署核准之子宮頸癌疫苗使用對象是9到26歲,如此設定,主要是依據現有臨床試驗結果。但是隨著疫苗問世時間愈久,相信更高齡患者使用子宮頸癌疫苗的經驗也會漸漸的被發表,效果如何,在沒有正式報告之前,無法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若不符合藥品使用適應對象,一旦使用疫苗出現問題,將可能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之賠償。
問:有關子宮頸癌疫苗還有哪些不可不知的事?
答:
1.HPV疫苗只在降低感染發生機會,無法百分之百避免感染,乃用於預防而非治療。
2.HPV疫苗的預期效應:降低65%至70%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及預防罹患外陰癌與陰道癌;降低35%至50%子宮頸癌前期病變、外陰癌前期病變、陰道癌前期病變;降低90%尖性濕疣(菜花);降低97%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的感染。HPV疫苗並無法完全保護所有接種者。
3.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並不能取代常規的子宮頸癌篩檢,接種HPV疫苗後的女性,仍須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4.若已經感染了某些類型的人類乳突病毒,之後再接種HPV疫苗,是無法預防及治療因這些已感染之HPV類型所引起的疾病。
5.HPV疫苗的妊娠級數為B級。接種疫苗期間如有懷孕,不需終止懷孕,若已接種了第一劑後才懷孕,後續劑量等產後再繼續施打即可。哺餵母乳期間,仍可以接種HPV疫苗。
6.已懷孕的婦女,不予施打HPV疫苗。
7.如果已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仍然可以接種HPV疫苗,因為大部分的人通常不會同時受到HPV第6、11、16、18型四種病毒感染,施打HPV疫苗仍然可以預防受到其他類型病毒之感染。
所謂的疫苗乃在預防疾病的發生,只能降低病毒感染機會,對於已經感染病毒的情況之下,疫苗是無法產生效用的,而子宮頸癌疫苗更非尚方寶劍,千萬勿將它淪為濫交者的護身符。
不可輕忽抹片檢查
而子宮頸癌疫苗和子宮頸抹片檢查都是缺一不可,所以一定要加上子宮頸抹片檢查,才可以為子宮頸癌作最早的診斷治療及預防,所以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的女性,都建議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及追蹤,如果女性一年內尚未接受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建議於施打HPV疫苗之前先做子宮頸抹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