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腸直腸癌之臨床應用

 

        根據民國八十八年國人十大死亡統計,全國有近三萬人死於癌症,佔所有死亡人數之 23.8%.平均每四名死者中,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其中大腸直腸癌又名列第三名,實在不能不教人害怕。

一、大腸直腸在人體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在冗長的消化系統中,大腸直腸是最後一道關卡,大腸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直腸,它每天可吸收 1.5 公升的水及少數電解質,一些腸內菌也可產生維他命 K 以供身體吸收。直腸為結腸的倒數 20 公分長左右的距離,與肛門相接,糞可在此暫存,糞中含有約 75%的水分及 25%的固體食物殘渣,其中 1/3 的固體食物殘渣包含的是腸道的細菌、植物、脂肪、無機鹽、膽汁、黏膜及腸道的死細胞。結腸直腸的組織解剖分為四層,最內一層是黏膜層,二是黏膜下結締組織層,三是肌肉層,最外一層是漿膜層,其中黏膜層的細胞死亡及增生是最頻繁的,也是一般最容易發生瘜肉及癌變之處。

二、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形成機轉

        經過一些物質或發炎的刺激,引起一連串基因的改變,正常細胞增生成腺瘤性瘜肉約需十年時間,腺瘤性瘜肉常常是多發性(圖1),若未及早切除,再由腺瘤性瘜肉成為癌症約需五年時間,有些黏膜細胞也可能不經演變成腺瘤性瘜肉這一段過程而直接癌變(圖2)。

圖 1

圖 2

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及如何篩檢

        無症狀者可以參考 1997 年美國癌症學會建議作以下篩檢:

   

乙狀結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反應

一般危險群

年齡五十歲以上無症狀者 每五年一次 每年一次

中危險群

單一腺瘤性瘜肉 頭三年一次,以後每五年一次  
  大腸癌術後 頭一年一次,以後每三年一次  
  二位以上第一等親屬或一位小於 60 歲的第一等親屬罹患大腸癌 40歲以前一次,以後每五年一次  
  其他親等親屬罹患大腸癌 50歲以前一次,以後每年一次  

高危群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tive colitis) 罹病八年以上,最好每年作一次切片檢查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全面性從青少年時期(10-12歲)每 1-2 年一次  
  幼年型瘜肉症(juvenile polyp) 全面性從青少年時期(10-12歲)每 1-2 年一次  
  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 21歲起每 1-2 年一次  

四、有症狀的患者之評估診斷

1.症狀腫瘤位置不同引發症狀發生

    頻率分別為:

位置

右側大腸癌

左側大腸癌

直腸癌

症狀

腹痛體重減輕及貧血 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 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及裡急後重

晚期之症狀包括疲倦厭食及體減輕等等

2.家族史、病史、理學檢查、血液生化學評估等等。

3.鋇劑灌腸攝影(如圖 3 )。

4.內視鏡、大腸鏡及硬軟乙狀結腸鏡。

5.活體切片檢查,經過外科病理進一步的化驗,目的是探查病因,診斷病兆是發炎、腺瘤性瘜肉、癌症或是微生物感染。

圖 3 ─在升結腸有一處病兆出現完全的阻塞,疑似大腸癌(鋇劑灌攝影)

五、病理組織型態及組織分級與預後

1.組織型態:以腺癌最常見,佔 98%以上,其他少數可見的包括黏性癌、戒指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腺鱗細胞癌、未分化癌等等。

2.組織分級:分化良好、中度分化及分化不良的。

3.侵潤分期:侵犯越深層預後越不好,分期為 A :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B1:腫瘤侵犯到肌肉層, C1 :腫瘤侵犯到漿膜層, B2 、C2 :B1、C1 加上淋巴結轉移(圖 4 ), D :腫瘤侵犯到其他器官(圖 5 )。

圖4─顯微鏡下,腺癌轉移至附近淋巴結

圖5─顯微鏡下,腺癌轉移至肝臟(左上角之小組織為肝臟組織,右下角之大組織塊為轉移之腫瘤)

4.預後:病人年齡、組織型態、分化等級、血管淋巴管侵襲與否及癌症侵潤的分期,都會影響病人預後。

六、治療

        手術是治療之主流,依腫瘤部位選擇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加作人工肛門造口,或藉腹腔鏡切除。若病人已有轉移現象者,則可用緩解性及輔助性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來減緩病情的惡化及減少腫瘤復發。

七、預防

        多吃蔬菜水果及糙米全麥食物,不但提供了許多維生素及纖維,可減少腸壁與致癌物接受機會,少吃紅肉牛羊豬類改用牛奶及豆類來補充蛋白質,少吃脂肪尤其是飽和性脂肪,因其會引起膽汁過度分泌而刺激腸道細胞基因突變。改變烹調習慣,少用煎炒炸,多用水煮法熱食,少用調味料。養成運動及每天排便的習慣。定期治療自然可遠離癌症的魔掌。

黃博琪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區聯醫病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